近日,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在接受ABC新闻采访时再次放出狠话,宣称将推动新一轮对俄罗斯的高压制裁。他透露,特朗普已表示支持这项法案,并建议尽早在国会推动表决。根据法案设想,凡是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却未对乌克兰提供援助的国家,其向美国出口的商品将被征收高达500%的惩罚性关税。格雷厄姆声称,这是施压国际社会“选边站”的关键一步。
这一法案一旦通过,最直接受影响的将是中国、印度等与俄罗斯维持正常能源贸易的国家。格雷厄姆在采访中直言:“你从俄罗斯买石油,却对乌克兰袖手旁观?那么你出口到美国的货物就要付出代价。”
针对这一言论,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迅速作出回应。他表示,克里姆林宫早已注意到格雷厄姆的最新表态,但俄罗斯对此类制裁威胁早已习以为常。他不无讽刺地指出,格雷厄姆是“顽固的恐俄分子”,若决策权掌握在他手中,类似制裁措施恐怕早就全面铺开了。
佩斯科夫质疑此类法案是否真的能够解决任何问题,并呼吁这些推动制裁的人士自问其政策是否合理。他同时强调,俄罗斯面对西方多年来接连不断的制裁,早已建立起应对机制,不会被吓倒。
事实上,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,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已进入“常态化”阶段。尽管制裁工具不断翻新,从金融限制到高科技出口禁令,再到冻结资产与限制国际支付系统,但俄方始终未被压垮。俄罗斯通过加强与非西方国家的合作,逐步构建起一套“去美元化”的贸易体系,成功稳住了经济基本盘。
从现实操作角度来看,格雷厄姆推动的制裁法案落地难度不小。首先,中国、印度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并非一时兴起,而是基于长远战略与互补经济利益。中印两国并不会轻易屈服于外部压力,停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。相反,它们很可能通过加强双边合作,采用本币结算、第三方转运等手段规避美国的长臂管辖。
其次,美国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。若对中印等国商品施加高额关税,势必导致美国进口成本上升,影响相关行业的经营,最终转嫁到普通消费者身上。尤其是在当前通胀阴影未散、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,这种制裁可能会引起美国工商界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弹。
此外,俄罗斯方面不排除将对此类制裁行动作出对等反制。以能源出口为例,若俄罗斯选择收紧对某些关键资源的出口,或调整与友好国家之间的供应价格,也可能影响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。这种“双输”局面是否真的是美国所能承受的,还有待观察。
需要指出的是,这并非格雷厄姆首次对俄出言强硬。他早已被俄罗斯列入“极端分子和恐怖分子名单”,被视为美政界对俄最强硬派代表之一。其推动的这类制裁提案,在某种程度上更多体现的是政治姿态与党派博弈,而非务实外交。
美国再次试图通过经济制裁强化对俄遏制的意图已经非常明确,但俄罗斯对此早已不再惊讶。在多年博弈中,俄罗斯逐渐形成了一套有韧性的抗压体系,在制裁压力下“练出硬骨头”,并借此进一步深化与“非西方阵营”的合作。
未来,如果美方坚持走单边制裁路线,不仅可能难以达到遏制俄罗斯的目的,反而会加剧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分裂。对俄罗斯而言,新一轮“制裁风暴”不过是熟悉的剧本,而对于全球来说,这种制裁博弈是否还能继续“有效”,恐怕值得深思。
易云达配资-10倍配资十大正规平台-最新上线配资app-散户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